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,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战略支撑作用日益凸显。作为全国“劳动教育实验区”“科学教育试验区”,天津市和平区立足“智慧教育,奠基未来”的区域教育核心理念,积极探索“劳动+科技”深度融合的特色育人路径,将科技创新元素注入劳动实践,着力培养兼具劳动素养与科学精神的新时代人才。通过系统谋划、课程重构、基地建设、协同育人与评价激励,和平区已形成理念先进、体系完善、资源丰富、成效显著的“劳动+科技”融合教育范式。
一、系统谋划:筑牢“劳动+科技”融合发展根基
和平区深刻认识到,“劳动+科技”教育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。
1.强化顶层设计
将融合教育纳入区域教育综合改革,明确以“培养兼具劳动素养、科学思维、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”为核心目标,系统推进课程、师资、基地、协同、路径、评价等重点工作。
2.健全协同机制
构建由教育局、科协、劳技中心、教师发展中心、青少年宫及中小学校组成的融合教育共同体,联合局领导、专家、校长、骨干教师、科研院所及企业力量,共同破解融合难点。
3.统筹资源保障
设立专项经费,以区劳技中心为核心,建立区校课程、设备资源共享机制。聚焦“生活化、实践性、进阶性”,优化资源配置。小学侧重感知体验(简易科技工具辅助),中学侧重实践应用(智能工具提升效率)。
4.强化师资培养
坚持常态化市区校级教研,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、专家工匠讲座、教师技能大赛、创新工作室建设及赛前专项培训,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课程开发能力。
二、锚定核心:构建“多维立体”融合课程体系
课程是育人主渠道。和平区以国家课程为基础,深度挖掘融合点,构建起“基础性与拓展性结合、必修与选修互补、校内与校外贯通”的融合课程体系。
1.夯实基础,强化学科融合
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,开足开齐劳动课程,强化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通用技术、信息技术、科学等学科的实验探究与实践操作环节,将劳动工具使用、材料加工、数据分析、技术应用等融入知识学习和实践体验。
典型实践:
二十中学附小《科学探秘水净化》:在污水净化中学习科学方法、解决问题、增强环保责任。
汉阳道中学“古法造纸”探究:在历史课中体验理化知识应用与劳动创造。
建华中学“网页设计”“像素魔法”: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;物理教学中的“隔音房”制作项目,综合运用物理、通用技术、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。
2.“双本”拓展,突出科技赋能
区本课程体系:区劳技中心构建“领域—模块—项目”结构,涵盖小学、初中、高中3个学段10系列105门课程,包含机器人、航模、无人机、3D打印、激光雕刻、数控加工、机械臂、智能家居、无土栽培等前沿科技项目。每年组织高二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劳动周。
校本特色课程:鼓励学校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校本课程,如:万全小学“北斗创新发明”“电子焊接”;二十一中“智能家居”(设计、编程、组装、调试);五十五中“木模工艺”(现代工具活化传统工艺)“产品三维设计与制造”(掌握数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)。
3. 项目驱动,深化实践探究
广泛采用项目式学习(PBL)、研究性学习,以真实情境为载体,科技应用为工具,通过“发现问题—设计方案—实践创新—成果迭代”闭环,融合劳动技能与科技思维。
典型项目:
岳阳道小学“‘桥’见天津”:综合运用数理工程知识设计制作桥梁模型、“海河篦子——水面垃圾清理船”获国家级大奖。
中心小学“四季”课程(《春育蚕锦》《津夏有桥》《秋收稻蟹》《冬塑泥韵》):融合丝绸文化、工程设计、现代农业、文化创新与科技劳动。
新星小学“物联网种植”、中心小学“稻蟹共生”、双菱中学环保“酸奶制作”项目:让学生在生命照料、环境监测、可持续生产中理解生命科学、生态平衡与现代农业技术。
三、基地支撑:打造“虚实结合”融合实践平台
着力构建多元化、高水平的校内外“劳动+科技”实践基地网络。
1.升级校内实践场域
高标准建设创客空间、未来机械坊、人工智能实验室、科技种植园等。如实验小学创客体验馆、耀华小学海洋科技教室、万全小学飞行体验馆(市级创新实验室)、二十中附小脑科学馆、二十一中航模馆、五十五中生态种植馆等,其中5所校内实践场域获评“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”。
2.开发产教融合基地
创建“1中心(区劳技中心)+N基地”模式,与高校(如天津工业大学)、企业(天津轮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、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、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)深度合作,提供多样化校外实践资源,覆盖高端制造、现代农业、现代物流、科技金融等领域,年参与学生超7万人次。
3.拓展校外科普阵地
发挥区青少年宫(全国科普教育基地)辐射作用,整合天津科技馆、国家海洋博物馆、自然博物馆等资源,开发“科技探秘之旅”研学路线。开展“科技馆进校园”“流动少年宫科普活动”,开放工作室提供机器人互动、3D打印、创客体验等项目。
四、协同聚力:构建“三位一体”融合育人生态
构建“学校主导、家庭尽责、社会支持”的协同育人新格局。
1.校家协同,共育现代劳动观
通过家长课堂、开放日、线上平台、亲子任务、家长进课堂、家校志愿服务等,宣传融合教育理念。
典型做法:
中心小学开设“童创爸爸课堂”(邀请科技/工程背景家长授课指导);设计融合科技元素的节假日实践性作业(如“兔槽除夕夜”“大国粮策”)。
2.校社联动,汇聚育人资源
“科学大咖进校园”:持续开展系列活动,邀请傅前哨、张伯礼、戚发轫等科学家、院士、劳模、工程师举办讲座,年覆盖学生超2万人次,弘扬科学家精神、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。
馆校深度合作:与科技馆、海洋馆、自然馆、节水馆、电力馆等共建,开展场景式、体验式活动(如双菱中学野外实习、昆明路小学科普研学)。
引进高校资源:区劳技中心与天津工业大学共建“人工智能科普发展中心实验室”;西康路小学聘天津大学高宇教授任“科学校长”;实验小学“金禾计划”、耀华中学“领军计划”、二十中大学先修课及“英才”“强基”“科创”计划,为拔尖创新人才搭建高阶平台。
五、评价激励:构建“素养导向”融合激励机制
1.注重时代性与前瞻性
立足“智慧教育,奠基未来”理念,积极向高科技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转型。大幅提高科技类劳动项目竞赛展示比重,整合教育部白名单科技竞赛资源。
标志性活动:2025年5月举办的“和平区第39届科技周主场活动暨第六届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‘科技类’项目大赛”,全区36所中小学校、中职校参赛,重点推广机器人、编程、人工智能、智慧果园、智能制造、无线电测向等项目,获媒体广泛报道,实现“以展促学、以赛促评、以学促建”。
2.注重普惠性与激励性
实施班级、年级、校级、区级“四级”赛制,各级比赛保证半数获奖率,引导普遍参与。考核学生参与率,鼓励学校创设竞赛展示,与课程、课后服务、家庭劳动统筹。积极组织参加“飞向北京·飞向太空”航模赛、全国青少年通信科技创新大赛等高级别赛事并屡获殊荣。坚持团队参赛,学生志愿者服务赛事,培养自理、合作、奉献精神。
天津市和平区“劳动+科技”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,从系统谋划的顶层设计到扎根课堂的课程重构,从虚实结合的基地打造到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,从师生实践展示到素养导向的评价改革,脉络日益清晰,成效显著。学生们在实验室培育新苗,在车间调试电路,在农田监测数据,在电脑前设计未来……这些生动场景,正是和平教育将科技智慧融入劳动沃土,努力培育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、具备科学家潜质和工匠精神时代新人的生动写照。
面向未来,和平区将继续深化“劳动+科技”融合教育的内涵发展,不断拓展其广度、深度和高度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劳动者贡献强劲的和平力量。